打好“財政+金融+外資”組合拳
與財力雄厚的發達省份相比,地處西部的內蒙古自治區還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。或許也正因此,因地制宜地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(PPP)工作就顯得愈加重要,也讓“內蒙古版”的“財政+金融+外資”的機構設置特色模式成為了全國的首創。
立足地區實際 設定機構職能
“經濟發展狀況決定了我們在推進PPP工作時必須從內蒙古實際出發,充分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如何匹配項目進展,如何統籌使用財政、金融等各種資源,切實起到‘1+1〉2’的效果。正是基于這些考慮,財政廳黨組決定設立公共投資處,并下設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(PPP中心),合署辦公,主要負責公共投資的管理和政府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和創新,一方面,充分發揮公共投資的職能作用,加大政府投資力度,持續擴大有效投資,促進經濟穩定增長;另一方面,按照公共財政投入‘一小塊’、吸引社會資本投入‘一大塊’的工作思路,有效發揮財政‘四兩撥千斤’作用,不斷放大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,著力推進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、創新及PPP工作 。”自治區財政廳黨組書記、廳長張華坦言。
據了解,在全國只有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設立了“公共投資處+PPP中心”的工作模式,這既是2015年財稅體制改革的亮點工作,也為今后推進PPP工作乃至投融資機制的改革和創新奠定了很好的工作基礎。
從分工來看,公共投資處負責牽頭抓投融資機制的改革和創新,研究制定自治區PPP管理規章制度,融資支持政策和操作指引等;承擔PPP的項目規范、項目庫建設、績效評估等相關工作。PPP中心主要承擔PPP政策研究、咨詢培訓、能力建設、項目篩選、開展示范項目建設和信息統計等職能。各盟市、旗縣財政局比照財政廳做法,調整內部機構,專人專職推進PPP模式工作。目前,全區12個盟市中已有7個盟市成立了公共投資科(PPP中心)。
其具體運作模式是,建立本級政府牽頭、各職能部門參與的PPP推進領導小組,財政部門主要通過物有所值評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,決定是否以PPP模式運作;行業主管部門負責項目發起、出臺行業標準、市場監管職責,受政府委托與社會資本合作。